品種介紹
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又名盤龍參、金龍盤樹、南國綬草、春蟲、青龍纏柱、青龍抱柱或紅龍抱柱,最早首見於詩經十五國風中的「陳風」「防有鵲巢」篇:「邛有旨苕.誰侜予美.心焉忉忉.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誰侜予美.心焉惕惕」,其中「邛有旨鷊」中的「鷊」原是指一種雉科的吐綬鳥(Tragopan tragopans),爾雅「釋草」註「鷊」通「虉」:「虉,綬也。」疏虉綬,釋曰:「虉者,雜色如綬文之草也。」,明代張自烈所撰「正字通」注「鷊」:「郭註小草有雜色似綬,陸機《疏》云:「鷊,五色作綬文,故曰綬草。」,而盤龍參一名則出自於清代吳其濬所著「植物名實圖考」,意指綬草之花朵旋轉著生於花軸之上,狀若青龍抱柱,且根系肥大如人參狀,故名「盤龍參」。
綬草最早之發現記錄可以追溯到1807年,它是少數能在人類活動頻繁區域內所能發現蘭花品種之一,早年在台灣幾乎就像野草一樣的存在,常見於低海拔田野及郊區濕潤地草叢中,此外平地亦常見於墓地、公園及校園草皮中。綬草繁殖力極強,故同一區域往往大片叢生,且由於綬草體型極為嬌小,株高約只有10~50公分,加上植株型態極似禾本科雜草,故不開花時幾乎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但每到清明節前後,就常會不經意的在農村小徑旁、荒地、田埂甚至都市的公園、校園等草地上看到一枝枝粉紅色小花盤旋而上的花莖筆直的朝天伸展,故綬草也稱「清明草」(同時也是綬草的中藥材名)。